1 j! l4 B- \9 \0 P; Z% q5 d奇门遁甲入门|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四山与七十二候解析 第43讲 2 h9 ~; o0 b0 @
5 O: C, D) V0 R+ ?: [. M
# b9 d ?( k& M/ t7 E) w
, D3 I3 [6 O# _- m! g! o! U% U D: M! R/ b8 O2 f
4 ^9 H7 l3 `/ ?2 o5 C0 T. {" A七十二候,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、气象、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。源于黄河流域 ,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 世纪的《逸周书·时训解》。4 s* @% w3 l( S( M$ ~3 Q' {. J
0 j) K a( M' E' L3 F
以五日为候,三候为气,六气为时,四时为岁,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。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,称候应。
$ @' [0 N& D5 {9 t; g* o9 D: h$ p, d8 x9 t
3 u: A0 A* K3 ]; I4 i
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、开花、结果等反应;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、始鸣、交配、迁徙等;非生物候应有始冻、解冻、雷始发声等。
2 w( Z4 R! ]! A2 H$ Q
9 O/ N# H+ E4 s
4 m9 `( b$ S6 w0 m/ a! L# o' S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,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。
3 J9 }- m" F" Q9 c6 w0 d; H$ V0 l# f+ ~
4 R" P1 D- T, ]$ c8 l
' Z9 b4 e1 k& s0 q* C' g8 V
% Z! v, K- R) H3 W, A! z6 @. E3 m9 ^/ [/ }
五天一候,一年365天(平年)为72候,为与24节气对应,规定三候为一节(气)、一年为72候。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,叫“候应”。 3 m9 @$ H7 t# F* L% n8 v N. p
% z2 j" W! v0 Y/ r- z 0 U+ C- `( K3 l5 [0 p
4 ?( s5 B; ~) e+ q' P* c7 t8 C4 Y
72候的“候”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,前者如“水始涸”、“东风解冻”、“虹始见”、“地始冻”等;后者有动物和植物,如“鸿雁来”、“虎始交”、“萍始生”、“苦菜秀”、“桃始华”等。
6 F* t8 S; C. \0 _
0 ]' M* S! a2 N3 [ g# a
% [ K6 \3 V `5 N
( @ G- p$ R/ m( B9 L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,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。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么准确,其中还有不科学成份,但对于了解古代华北地区的气候及其变迁,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8 i9 D0 D) a1 e% Z3 x
6 w; o8 b6 |& \3 _* w" Y1 g0 x
由于当时确定物候的始见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实际及地区差别很大,所以很难广泛应用。
4 e2 f3 o( Z* C0 ]! |3 {/ b9 ^/ s! z
2 H3 k J% d* w" X, ^2 [5 ^
" Q1 }( E: |8 r( o/ O- Z
9 [: F. y; f1 c: d据说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、气温、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,对于中国其它地区来说,同一节气所描绘的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。但实际上,“四立”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,“立”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。
* V' Y! u$ k" p
0 H, \* X9 {# n+ @ _0 i- O
/ j, X! O" g7 u+ c+ R- ^1 B
7 f1 H5 X1 V$ Y) n' B- Z
/ m7 y, f5 _ g; ^
气候学上,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℃ 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,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,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地区。 ( L+ ^8 H, O6 i- R2 z& A+ N. W, O
2 J4 M& Y- G8 t7 y" q3 j( Q# f( v9 {* ^+ P6 d
& @. b- X, a% G
: f/ f$ H3 M2 ~; ~! o1 [- M9 @5 _* y2 g6 R6 L2 r
$ S; V# K* t- |* ?( x* J$ Q1 G5 Y3 X$ J/ r' ?8 s! G. {# _
|